&ep;&ep;什么样的手艺,就是几级工匠,标准给制定了,级别越高待遇越好。

&ep;&ep;资历不够还想当高工,那就拿点与众不同的真本事来。

&ep;&ep;秦安州,程卿的弟子们,新启四年考中了七个进士。

&ep;&ep;她没能教出状元,但她教出了会实务的进士,这样的新科进士入仕后稍微锻炼个两年,就能放出去主政一方。

&ep;&ep;除了当会试主考官,程卿还会去国子监授课。

&ep;&ep;有她现身的课,总是很受欢迎的。

&ep;&ep;虽然她主讲的不一定是四书五经,但她就是会教学生,学习并不能全靠死记硬背,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,一法通百法通学什么都特别快。

&ep;&ep;这一年,南仪程家亦有人高中。

&ep;&ep;宣都府纪家兼祧两房的纪皓再次落榜。

&ep;&ep;程慧和董劲秋又生了一子,押送鲁王萧云斐进京受审时,程慧想到自己许久不见母亲和程卿,也带着孩子回京小住,到了春天,董劲秋的家书一封封送来,想妻子想孩子,程慧只有带着孩子们启程回山东。

&ep;&ep;还没出城呢,遇到一妇人当街哭诉。

&ep;&ep;原来妇人丈夫是进京赶考的举子,会试放榜后名落孙山,丈夫不知受了什么刺激,离家几日未归,这妇人在京城举目无亲,派家中仆人寻找几天没找到人,在大街上就崩溃了。

&ep;&ep;有路人建议妇人报官,妇人支支吾吾不肯同意。

&ep;&ep;程慧让身边婢女去问问能不能帮忙。

&ep;&ep;“听着像宣都口音。”

&ep;&ep;婢女去打听了情况回来,面色古怪。

&ep;&ep;“是宣都府纪家的女眷,她不肯报官找人,是怕影响丈夫的名声。”

&ep;&ep;那哭诉的妇人,说自己为了夫家开枝散叶,有生育之功。

&ep;&ep;平日里日子也过得不错,只是丈夫屡试不中后染上了流连红楼楚馆的毛病,丈夫家不缺银子,只要看对眼了,什么女人都往屋里纳,丈夫兼祧两房,她是一妻,还有另一个妻子在老家伺候长辈,又有七八个美妾伺候,这种环境下,妇人的丈夫能专心苦读才奇怪呢!

&ep;&ep;宣都纪家,兼祧两房。

&ep;&ep;这些关键词让程慧忍不住掀开了车帘。

&ep;&ep;这说的是纪皓呀!

&ep;&ep;可纪皓怎么变成了这样?

&ep;&ep;纵是要兼祧两房,无法做到“一生一世一双人”,也不至于……犹记得那时,纪皓也是极有才华的,如今竟连会试都没过,还是个举人?!

&ep;&ep;程慧倒不是对纪皓还有旧情,她嫁给董劲秋后,日子过得美满,连孩子都生了两个,哪有空再去想起纪皓。

&ep;&ep;只是如今被勾起过去的记忆,想起纪皓从前的样子,很难和妇人哭诉指责的丈夫联系起来。

&ep;&ep;程慧唏嘘间,几个举子找来,劝住了妇人,说他们已经找到了纪师兄,纪师兄人无大碍,不过是见了殿试放榜,书院有同窗位列二甲头名,倍感失落才一时喝多了酒。

&ep;&ep;南仪书院有个学生,高中二甲传胪,前两天与南仪书院几个举子结伴去拜访程卿,程慧知道的。

&ep;&ep;这下确认无误了,哭泣妇人的丈夫,的确是纪皓。

&ep;&ep;两个举子站在轿边叹道:

&ep;&ep;“听说纪师兄刚进书院时也极为刻苦。”

&ep;&ep;“是啊,倒是嫂夫人,时常给纪师兄送汤送水的……”

&ep;&ep;读书辛苦,书院的学生谁不是这样过的?

&ep;&ep;旬假时,自然能下山打打牙祭,书院的夫子们也很关心学生的身体,不会让学生真的累倒。纪皓的娇妻格外不同,时常来书院找纪皓,纪皓哪还有心思求学呀!

&ep;&ep;后来纪皓屡试不中,差点连举人没考上,纪大奶奶终于知道要劝纪皓上进了,纪皓被惯坏了,哪里耐烦听这些,既然纪大奶奶不体贴了,他就自己去找体贴人,红颜知己越来越多,几年间纳了七八个美妾。

&ep;&ep;就说今年会试,其他学生都轻车简装上京,纪大奶奶担心纪皓在京城又被哪个狐狸精迷住,愣是半道追了上来。

&ep;&ep;殊不知,她追的越紧,纪皓越逆反。

&ep;&ep;这一次好几日不回家,就是在青楼又有了相好。

&ep;&ep;纪大奶奶说要为了纪皓名声考虑不肯报官,又当街哭诉家事,这是生怕纪皓能翻身呢?

&ep;&ep;两个举子八卦,坐在马车里的程慧听得一清二楚,万万没想到纪皓如今变成了这样。

&ep;&ep;当然,此事与程慧无关,她没有立场去管。

&ep;&ep;再大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