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偏江知府最鼓励这种行为,接到状纸都要亲自审理,不肯轻易放过。

&ep;&ep;所以那第一个冒出来的粮商就要倒霉了,因此震后这么久,迟迟都没人敢涨价,生怕被抓了典型。

&ep;&ep;但这么好的机会,要是不大赚特赚一笔,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。

&ep;&ep;他们摸着自己黑透了的心肝想,商人重利不是常识吗?

&ep;&ep;没道理一边骂他们,一边还想得到他们的救济,凭什么?

&ep;&ep;要是做慈善能有好处,像那些文人能扬名能当官,他们当然也乐意。

&ep;&ep;可慈善的下场是什么?古有吕不韦,后有沈万三,终归没一个好下场,那他们又何必假好心呢。

&ep;&ep;既然已经被骂成奸商,那他们当然要获得更多利润了。

&ep;&ep;但赚钱归赚钱,商人是没法和官府叫板的,尤其他们的父母官还是皇亲国戚,因此迟迟没人敢跳出来当出头鸟。

&ep;&ep;这时,陈大同提了一个好建议,先放松众人的警惕,以施米为由,告诉全城百姓乃至周围乡民,姑苏没粮了!

&ep;&ep;等到所有人都清晰意识到这一点,再偷偷高价卖粮。

&ep;&ep;到时一传十十传百,所有人都知道了,所有人又都自以为是地隐瞒,他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嘛!

&ep;&ep;既能赚取高额利润,还能获得老百姓的感激呢,毕竟我卖出的可是家里压箱底的粮食,要不是看在你我关系好的份上,还不愿意卖你呢。

&ep;&ep;你可不要告诉别人,我就这么点了,卖了你,我自己都少了,所以你得感激我。

&ep;&ep;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,进而自己买到足够粮食,不致于饿死全家的兴奋中,完全不会去思考粮食贵了多少。

&ep;&ep;毕竟灾难时间粮食涨价是常识,怕就怕有钱都买不到,一家人只能等死。

&ep;&ep;要不说读书人心黑呢,卖了你还要让你感激涕零。

&ep;&ep;陈记原本只是一家普普通通售卖粮油副食品的铺子,在姑苏城是极不起眼的存在。

&ep;&ep;陈家当家人也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,并没有扩大的想法,甚至还送独子去读书,希望能得一个麒麟儿。

&ep;&ep;陈大同确实读进去了,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童生,再进一步就是秀才了。

&ep;&ep;可惜,他的天资和努力,在本就才子泛滥的江南,只能算一般,多的是比他聪明,还比他努力的人,更有不少世家子,有名师指导,学习资源丰富。

&ep;&ep;越到后面,他考中秀才的希望越渺茫,而立之后,他自己都放弃了,开始研究一些兵书,想着弃文从武。

&ep;&ep;但显然,他在这上面也没有天赋,倒是研究出了一些行商耍计谋的本事。

&ep;&ep;等到父亲去世,他接管了家里那不温不火的铺子,火速瞄准了此条街上另外一家粮油铺子,用兵书上的手段,直接把人家整到,顺利接管了那家店铺。

&ep;&ep;就这样,凭借着比别的商人更有文化,也更狠辣的手段,很快在姑苏城的粮食商人中,杀出一条血路来。

&ep;&ep;可越接触上层,越发现官僚阶层和商人的鸿沟。

&ep;&ep;普通商人和盘踞地方的大商人不是一个阶层,大商人和那些豪商不一样,豪商和皇商也不一样。

&ep;&ep;前者能让人肆意欺辱,说收割就收割,皇商就不同了,他们甚至可以和官员平起平坐。

&ep;&ep;比如金陵的薛家,就被合称为贾史王薛四大家之一,威名赫赫。

&ep;&ep;陈大同也想要成为这样的皇商,而不是做什么都得仰人鼻息,于是巴结上了一位京城官员。

&ep;&ep;这位也是姑苏出去的学子,和陈大同当年还是同窗呢。

&ep;&ep;这人叫傅玉勇,比陈大同有天赋,且运气好,得遇名师,其老师收了六个弟子,有师兄弟的帮扶,不仅顺利考取了进士,还获得了官职。

&ep;&ep;可在这期间,他已经耗尽了家里的钱财,当然,考中后也不是没人送钱,可他野心极大,想着往上爬,开销就大了。

&ep;&ep;陈大同就在这个时候搭上来的,一出手就是一万两。

&ep;&ep;这就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傅玉勇的官位越升越高,胃口也越来越大,每年没有七八万两银子,是不肯收手的。

&ep;&ep;除了他之外,陈大同想要在姑苏站稳脚跟,就得讨好本地官员,知府以下的主簿县丞被他讨好个遍。

&ep;&ep;至于江知府,这人的耿直不缺钱是出了名的,谁也不会头铁得想要撞一撞。

&ep;&ep;但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,不敢讨好江右良,就去讨好甄家。

&ep;&e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