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户部尚书越听嘴巴张的越大,“几年前,是几年前?”

&ep;&ep;皇上今年也不过十五吧?她还拿下了大漠,西域,南邵,以及南海许多地盘!

&ep;&ep;别说她没有亲自动手,光是收复戚若,魏斌,宋问这一干武将,就需要耗费精力,更何况他们手里的兵,打仗的物资。

&ep;&ep;户部尚书就好奇了,皇帝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!

&ep;&ep;这也就算了,现在还要弄那什么研究院,想来里面的研究员也是提前培训的,不然齐国公开学院,去哪里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老师?

&ep;&ep;现在又告诉他,那位不仅干了这些,还研究了钢铁,提前探查了铁矿,并改造了挖矿技术。

&ep;&ep;林如海笑而不语,难道他能说,是十四年前吗?

&ep;&ep;户部尚书死死盯着他,突然来了一句,“纺纱机,肥皂,玻璃,水泥相继出现,与皇上有关吧?”

&ep;&ep;林如海继续微笑。

&ep;&ep;“还有海禁!”户部尚书撑着额头坐下,只觉一阵阵发晕,难以置信又不得不信。

&ep;&ep;纵横南海的宋问将军是皇帝的人,那开海禁绝对和她脱不了关系。

&ep;&ep;“我就问一句,”他幽幽道,“皇上,是不是生而知之?”

&ep;&ep;其实,他想说的是,皇帝是不是投胎从来不喝孟婆汤,才这么全能?

&ep;&ep;不得不说,某种意义上,他猜对了!

&ep;&ep;第503章红楼潜龙在渊117最终……

&ep;&ep;最终户部尚书被说服,上了那道折子,不是他立场不坚定,实在苏叶的计划戳中了他内心最深的期盼。

&ep;&ep;当户部尚书十几年,最大的愿望就是朝廷不用为钱发愁,自己也不用每每为钱头秃。

&ep;&ep;可愿望终究是愿望,这么些年,国库年年用得精光,即便朝中无大事发生,有结余,也会被两位帝王以修皇陵和园子为借口,千方百计弄走。

&ep;&ep;他几乎每天都想辞职不干,可背后与明面上三位主子都不答应,他能怎么办?他也很无奈啊,只能一日日担忧头发变少,还未老就先秃。

&ep;&ep;户部尚书这道折子,可谓把整个朝堂炸开了锅,人头税是千百年来一直有的税种,几乎形成理所当然的定式思维。

&ep;&ep;现在竟有人提议取消,还是天天念叨着国库钱不够的户部尚书,这可太稀奇了!

&ep;&ep;百官第一反应,他没事吧?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,还是最近压力太大,人彻底疯了?

&ep;&ep;户部尚书无视所有人‘你是不是脑子有问题’的猜测,目不斜视,郑重其事道,“回皇上,微臣核查历年人口增长数据,发现已有近十年人口增长缓慢,其中江南和京畿之地增长最多,其后是山东和川地,其余皆出现人口不变情况,就连一向条件优渥的关中和汉中,人口都维持十年前的水平。”

&ep;&ep;苏叶微笑看着下面,意有所指道,“江南和京城富庶,川地更是天府之国,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,百姓有更多的钱,能养住更多的孩子,增加是正常的。”

&ep;&ep;“是,但这数目放在全大楚并不突出,远远比不上十几年前的增长速度,”户部尚书道。

&ep;&ep;“怎会?我记得东北,大漠,西域都有不少人,加上南邵收服的,人口不说翻一翻,也该增加四分之一才对,”苏叶状似疑惑道。

&ep;&ep;“回禀皇上,人口确实增加了,但相对于扩大的地盘,那些人口无异杯水车薪。拿东北三府来说,目前也不过开发了小半,还有大片土地,因为人手不够,白白闲置着。那都是能提高粮产量的优渥黑土地,没人耕种实在可惜。另外关外生长着许多珍稀药材,例如人参,但因为人口不足,无人采摘。”

&ep;&ep;“关中人口多,或许可以迁一部分过去,江爱卿,你和吏部的官员合计合计,迁多少人过去合适,去了给哪些优渥待遇,比如分配土地,奖励银钱之类的,到当地了安排建造新房。想来有土地可以分配,一些无地无业的百姓愿意前往。”苏叶吩咐道。

&ep;&ep;“皇上英明,可迁过去分配的土地是荒地,开荒已经不易,要是水利没跟上,出现水灾旱灾,对百姓而言就是灭顶之灾。”户部尚书连忙道。

&ep;&ep;“这个,甄爱卿,粮商会还是你监管着,粮商会在东北开辟田地有经验,此事交给你去做,务必把东北平原的水利修建好,再把土地规划好,配合当地官府分地分产政策。”苏叶转向甄士韬,也是现任商务部部长。

&ep;&ep;甄大人连忙出列,表示一定竭尽全力。

&ep;&ep;户部尚书没想到苏叶突然拐到这里,愣了一下,随即立刻在心里衡量利弊,东北是个大粮仓,如果能开发完,大楚粮食产量能增加六分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